這二天臉書被波克夏股東會和霍華馬克斯嚴重洗版,霍華馬克斯演講的重點筆記我已經看過三個人的
版本,而波克夏股東會因為時間太長只能有空檔時斷斷續續地看。
股東會直播的聊天室裡很有意思,蠻多財經版主都在裡面互動。不過,我最有感覺的一句話是「相
信在場都是博客來的鑽石會員」。博客來的鑽石會員資格是每年消費金額達10000元,以每本300
元計算,每年最低閱讀量大約是在33本。這是未含電子書、實體書店及圖書館借閱的情況下。
不是說某家書店的VIP有什麼了不起,而是這樣的訊息透漏出這部分的人屬於成長型思維-積極擁抱
學習。所謂的智力(先天)落點大約是常態分佈,每個人的差異不大。而知識、概念(後天)卻會因複利
效應讓你大腦的作業系統不斷升級。
我妹妹常跟我說:我知道多看書很好,可我看書的速度實在太慢,一本書可以看一年。我回說:你去想像
一下十年後的今天,你會過著一模一樣的日子,說著一模一樣的話,存在一模一樣的困境。
未來的屬性之一就是未知,決大部分的進步都需要放棄部分安穩才能獲得,不追求改變你的人生會被
困在永恆的當下。
她現在在看齊邦媛的巨流河,她老公在看DevOp Handbook。我們可以說這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
作用。科學地說,像我這種把閱讀、學習、實踐當成生活方式的人激發了他們的鏡像神經元。而
那些在社群平台上不斷學習、不斷折騰、不斷進步的人就成為激發我鏡像神經元之存在。
講到這,附帶一提地說,我朋友看我女兒常常看書、大量閱讀。他們問我:怎樣才能培養小孩的閱讀習
慣?答案是,有個愛看書的媽媽就可以啟動幼童的鏡像神經元讓他們經由淺意識模仿學習(還有少接
觸3C產品)。
關於成長型思維以下有段TED的講述可能讓你可以多了解一點。
好了,重點來了!像我們這種汲汲營營於學習的理財部落客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高品質的生活(財富自由
這品質不高嗎?)
講實際一點那就是要踏上食物鏈的上層,這也是一般人對菁英的定義。
以下「菁英與普通人的二種思維」引述自萬維綱的高手思維。
▲菁英能夠理解複雜的多層概念,普通人處處使用簡單的第一層思考。
▲菁英探索未知,普通人恐懼未知。
▲菁英根據長遠思考行動,普通人缺乏自控力。
▲菁英注重個人選擇與自由,普通人受制於從眾效應。
▲菁英擁抱改變,普通人拒絕改變。
▲菁英和各階層的人都有交往,而普通人流動在同溫層。
▲菁英愛談論想法,而普通人愛談論人和東西。
▲菁英把自由時間花在學習上,而普通人把自由時間花在娛樂上。
▲菁英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強調公平。
那麼,菁英和讀書到底有多大關係?
如果讀書有用,為什麼很多人拼命讀書但還是混得差強人意?而有些人混得好的人根本不讀書?
這二個問題曾經困擾我很久,在我的職場上常常遇到這種有錢的笨蛋。後來我知道了,在食物鏈的邏
輯上,努力+智識不等於成功。運氣很重要、出身很重要、在對的時間選對了工作很重要,還有很多
隨機因素存在其中。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條智識鏈,意思是智識水準的高低,它和食物鏈有正相關。例如,一個國家在全世
界食物鏈的地位就和他國民的智識水準有很大的關聯性。在智識鍊上透過大樣本或是長時間維度可
以降低隨機因素的存在,所以菁英的定義在扣除隨機性因素後,更好的解釋應該是看智識的水準。
透過學習:
▲提高智識/技能。
▲由更好的智識能力迴避壞選擇。
也就是說,很努力提升智識水準的人在長時間的學習下會善於在其他生態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學習
是有成本的,出了社會沒有人有義務免費教你,所以成為菁英最快、成本最低的辦法就是讀書。
那些很努力學習卻依然翻不了身的人?
我身旁有一個這樣的朋友,他非常努力向上,上班時間認真到一分鐘都不會打混。下了班摸著相關科
系的書籍還在自我進修。前陣子剛剛拿到碩士文憑,一面工作一面進修,壓力大到整個腳底都潰爛。
然而,遞履歷表的時候,遞三間被拒絕三間,遞三十間被拒絕三十間,憂鬱症爆發。
我每次跟他聊天都會吐血,聊什麼塞什麼。
例如,
•他認為書裡寫的東西他都知道(那不就成了無所不知)
•很多東西是廢話(可以挑不是廢話的書呀)
•作者不一定懂(那你懂你出書啊)
•360頁的東西老是要挑出覺得雞湯論的60頁(剩下的300頁都沒價值了)
這種很努力卻無法移動位置的人,其實是在基本的認知出了問題,與努力無關。
因為努力不等於學會。
我知道不等於我得到。
我們可以思考看看,如果一個觀念被你真的吸收,你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
道歉後沒改變行為就是沒道歉。
學習後沒改變生活就是沒學會。
這是相通的邏輯。
人至踐則無敵,你要如何配得上機會?或者說,你的日常配得上機會嗎?
大腦升級不會憑空生出來,得向別人學習很多。在聊天室裡那些博客來鑽石會員就是想盡辦法學習
,只為進化成那配得上機會的人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