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是查理蒙格講的,是影響巴菲特最深的合夥人。

在上篇文章我已經鋪完熱血的梗,現在回歸現實的基本面。

(土象星座的課題永遠在於太實際而不在太天真)

我最近在臉書上不約而同看到幾個朋友分享這段影片,有男有女,有上班族有家庭主婦,好像引起共鳴。

 

影片是奧美廣告創意總監拍的。

(最近正好在讀他的新書 )

全台灣最大的廣告公司裡最大咖的那一個,操縱人性的弱點就是他每天的工作內容。

每個人都害怕10年後的自己跟現在一樣,沒有更好,只有更老。

人性要不就抓住恐懼要不就販賣貪婪。

 

 

❗️下一個十年,其實大部分的人還是跟現在一樣:

先別問自己,下一個十年你會在哪裡。

先問問自己,現在的你跟十年前有什麼不同?

客觀上來講,英文變的更厲害?有效人脈更多?還是資產更多?

主觀上來說,這十年你一直跟自己較勁?你一直在累積自己的價值?你致力提昇你與你所追求東西的匹配度?

如果都沒有,為什麼你會覺得十年後你累積的是價值而不是脂肪?

觀點的力量關鍵體現於具體行動上。

其實閱讀不是沒有力量,是大部分的人僅僅只是坐而論道、起而觀之。

雖然這個力量可能擊碎了他心底某個小小的部分,只是他回頭看一看,然後就走了。

而有一部分人他回頭看一看是什麼擊碎了他,他了撿起來,然後把這個擊碎他的東西裝進去。

 

所以別問自己下一個十年你在哪裡?

要問的是你修煉了什麼好配得上自己的下個十年?

3650天扣除今天,你還有3649天可以修復你被低估的價值。

 

❗️下一個十年,你的目標是什麼:

我假設你有目標,我假設你的目標是比現在更有錢。

我再假設你有理想、有熱情、有執行力、有堅持力,只是你的目標和外在世界的需求沒辦法匹配。

例如說,我想要嫁給彭于晏。

有理想、有熱情、有執行力、有堅持力,但是目標錯誤而且彭于晏也不需要我。

只是很荒唐的目標我們往往能很快察覺。

我們不能察覺的恰恰是那些看似實際的目標,於是我們在這裡犯錯。

看起來很實際的目標才是我們特別要小心的地方,因為我們不一定有能力察覺。

這才是大部分人失手的地方,與其說錯估市場不如說錯估自己的目標。

要正確下目標之前必須要先提升自己、提升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透過知識整個幅度的提升來擴展自己的內建系統,讓自己和世界的大趨勢匹配的上,

匹配度提升了,你可以用來作投資或是創業,不一定只有104這個選項。

 

❗️下一個十年,你如何達到你的目標:

最近我看貴婦奈奈(知名部落客)在做一個365天的寫文計劃,就是365天她每天都會發文。

我超佩服她的!!!

可寫作是這麼一回事,你必須要先輸入才能輸出。

我相信她設定了一個很棒的目標,很多文章也建議說經營部落格文章的產量很重要。

但寫作是這麼一回事,你輸出了接下來就要輸入。

它不是耕田,低頭就好,越快越好。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寫了十年,寫出了經濟學教主的地位,有些東西需要時間累積價值。

例如說,知識的複利。

我看奈奈把她去某個國家因為前幾天颱風返台班機大亂寫了篇落落長的文章,

365天的產出模式除了新聞可以做的到,換成任何節目都會內容疲乏。

 

商業模式有二種,第一種是什麼賺錢就做什麼(為了流量就儘量寫)雖然有其必須性。

第二種是找到自己價值累積的方向再悶頭苦幹,方向很重要,因為有時儘管你馬力十足卻一直在迷路。

 

❗️什麼是匹配度:

匹配度第一層意思是門當戶對。

匹配度第二層意思是你只有在提升自己內在的價值以後才有可能理解對方的價值。

例如,我們只有在對考古的文物和藝術作品有夠的理解力之下,走進羅浮宮才欣賞的了。

所以不是羅浮宮無聊,是自己看不懂。

價值投資是讓你按照你的基本面來估計你的未來,而你可以高估未來。

你還有3649天能讓自己能配的上這個價值,因為你現在的價格無法定義你未來的價值。

這是資本主義好的那一面,沒有人會阻擋你投資自己的價值。

也就是沒有人可以阻擋你匹配的上你要的東西。

 

理查蒙格還說了一句,

「我所遇到所有有智慧的人(不管什麼領域)每天都在閱讀,沒有一個例外。」

「如果你知道我和華倫讀過的書的數量,一定會相當訝異。」

「我的孩子們嘲笑我,他們認為我就像伸出了二條腿的書。」

 

我在吸收知識的時候,那些符合大眾預期的觀點從來無法讓我專注

我期待的是那些我沒想過的,我期待的是認知被重新定義,

我期待的是又有什麼好玩的觀點,因為正是這些例外讓我重新理解這個世界,

並且在這個被說服的過程中獲得改變的空間。

最近我發現經濟學跟哲學和人性其實是一條龍,這個發現真的讓我覺得很有趣。

我一直以為經濟學很枯燥。

2016年11月全球最大民宿平台Airbnb推出名為「Experiences」開始跨出房間分享,朝向旅行服務平台轉型服務。

執行長契斯基籌劃了一年,而提供他轉型靈感的人是素昧平生的英國哲學家狄波頓,

哲學跟經濟學之所以相通是因為哲學致力了解人類的心理需求,而經濟學則致力滿足人類的心理需求。

 

我希望之後的文章都可以儘量做到在經濟思維上展現哲學的力度。

讓自己的無知每天都可以堆高一點點聰明的空間。

 

最後,祝正在看文章的你匹配得上你的未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費絲小姐 的頭像
    費絲小姐

    費絲小姐

    費絲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